前面的章节《书生与文人》中,曾经很详细的解释过书生与文人的区别。不过,有一点没有提及,那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书生与文人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在西夏那样一个让张元感觉到如鱼得水的环境里,之前在大宋长期处于极度愤懑与痛苦的张元感觉到才华得以伸张,他正在渐渐由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变为一个背叛祖国大宋王朝的唯利是图的文人,并且,他走向了汉奸的不归路,而且一去不复返。
如何进一步得到大leader,大boss李元昊长久的赏识呢?张元冥思苦想。最终,他想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办法是有的,就是需要脸皮厚一点:抛弃汉族的衣冠,穿党项人的衣服,抛弃汉族人的发型,学党项人的发型,抛弃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学习党项人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抛弃汉族的一切,学习党项族的一切!张元瞬间两眼放光,他认为他自己找到了讨好李元昊这个大老板的不二法门。
虽然宋朝方面不断调兵遣将,但是在事实上真正把抗击西夏这一项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并且使得其发展到一个新高潮的人却既并非皇帝宋仁宗也并非大帅范仲淹,当然也不是将领狄青、种世衡等人,这个人实际上是——李元昊本人。
在三川口以及好水川消灭了十数万宋军,把宋朝人打得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以后,李元昊自信心膨胀,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被我们这些后人认为是他这辈子做出的最坏的、一个极其不睿智的决定:让他所征服地区的宋朝人(特指成年男性),按照党项人的发型样式去剃发,而且是限期强制执行,无一例外。
此命令一出,占领区的汉族人无不哗然,继而,强烈反对,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支持者,只是少得可怜,张元是支持者的其中之一,他不仅支持,而且带头换了发型,而这样一批人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学名——“蕃化汉人”。
西夏基本占领了大宋王朝的环庆路,而且搞了许多次屠杀。只不过,汉人的反抗意识刚开始还不是十分强烈,可剃发令颁布以后,反抗人数如指数爆炸一般迅速上升,而原本已经派官吏安抚的地区也骤然生出许多事端,这确实令李元昊很头疼。
产生了这样巨大的负面影响,本人认为,李元昊事先是知道的。但是,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就是要这么干!
明知道这样做一定会搞出事情,可是还是要不顾一切、义无反顾的这样做,李元昊也有苦衷:这件事,真的是不得不干。
纵观我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少数民族政权很多,可是,能与汉族王朝形成对峙的王朝少之又少,能入主中原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能统一全国的,在宋朝这个时期,尤其是北宋,还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此之前,李元昊的祖先建立过北魏(拓跋魏),曾经统一过北方中国也即黄河流域,不过,被统治的汉族百姓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悲观情绪,而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是因为当地的汉族人民坚信这样一句真理:“胡虏无百年之运。”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北魏为什么“无百年之运”。
文化落后的鲜卑族人,在五胡乱华的一段时期曾经武力值爆表,一度征服了文化先进的汉族人。可是,却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按照自己本民族的能力,征服的了汉族地区,却统治不了。那可如何是好?只有用汉族的方式来统治汉族人。于是就有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汉化改革后,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又过了很久很久,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渐渐式微,到了今天,鲜卑族消失。而鲜卑族作为胡族,开始改革之时,恰是建国接近百年之时,而后这个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因而就没有了“百年之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作为一个想以少数民族身份统治中原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