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天气异常的闷热,眼瞅着一场大雨将至。含凉殿里虽然太监和宫女进进出出,但都躬身垂首,小心翼翼的行走,一点儿声响都不敢有。>
寝宫里帘幕低垂,弥漫着一股药味。午睡刚醒的元和帝斜靠在卧榻上,一边随手翻阅着近两日的奏折,一边跟刚进宫的国舅王茂林议事。>
“皇上今日看起来气色不错。”王茂林请完安就垂手立在一旁。>
“嗯,还得多谢国舅推荐的西洋大夫的药啊。”>
首辅赵秉成上月去世之后,元和帝悲伤过度,一度病倒。赵秉成推行新政十年,君臣二人上下一心,力推新政,度过了前期的最困难的时光,现下正是能看到成果的时候,谁想首辅突然暴病而亡。>
元和帝忧思过度,一病不起。太医院诊治了多日,依然高热不退。王茂林得知之后便向王皇后进献了一味西洋大夫专治高热不退的药,这药还是今年南郡鹤林堂进贡的。>
鹤林堂大东家冷槐山在去南洋进货的时候,见到不少西洋新药,于是也做了采购,在今年生药库采购药材的时候顺带当做进贡的礼物捎给了和鹤林堂一直往来密切的王茂林当礼物。>
王皇后命太医院使让试药太监试用了好多次,碰巧有宫人高热,也试用了,效果很好,于是便奏明王皇后。在皇后首肯之后,给元和帝服下,到了昨日,高热也退了。王茂林得知之后便立刻进宫请安。>
元和帝略直起身,喝了口茶,润了润口,抬起手里的奏折边看边对王茂林说,“茂林,秉成虽然走了,但新政不能停,朕病了这月余,朝中的诸多事情搁置了好些,还好有各位卿家劳心,尤其是大理寺查的铜钱走私案子,已经有了眉目。”>
“铜钱走私案”这几个字一进王茂林的耳朵里,他的眼神便晃了晃,还好,此时元和帝正好低头翻折子,但他晃动的眼神却被一旁的大太监汪晋尽收眼底。王茂林心里此时已是如坐针毡,又同元和帝闲扯了几句便告退出来了。他一出来便带着仆从匆匆赶往王皇后的猗兰殿。>
京都右军都督府府邸。>
右军都督凌牧之,近日回京述职。>
凌牧之两年前被朝廷派往余杭出任宁州水师总兵,沿海一带近年盗匪倭贼横行,而沿海各处的都指挥司面对倭患,完全束手无策,屡战屡败。而原本只是在海上劫掠的倭贼,看到大齐的海防如此薄弱,便屡屡登陆岸边的村镇城池抢劫。元和帝和首辅赵秉成决定重锤出击,整顿海防,于是让原本驻守北境的凌牧之挂宁州水师总兵印,坐镇东南海防。>
凌牧之今年刚回京述职,还没面圣,就传来首辅殁了的噩耗,紧接着又是皇上一病不起。他准备要呈报的军情就只能暂时呈递给了兵部,自己便在家里等着皇上龙体康复了再面圣。>
凌牧之难得回京,回京一趟府里也难得清静,迎来送往必不可少。今日正好无人叨扰,一家人团聚。凌牧之三儿一女,府里一向热闹得很。晚膳后,正在看着孙儿们打闹,管家突然领着一位宫里的小太监进来,小太监到了凌牧之跟前“扑通”一声双膝就跪了下去,“都督,皇上驾崩了!”>
元和帝龙体抱恙月余,这事儿满朝上下都知道。但怎么想都没想到的是,正值盛年的元和帝会突然驾崩。太医院上下一筹莫展,原本元和帝龙体已有起色,怎么说反复就反复。元和帝驾崩当晚,太医院院使何荣晖并不当值,等他赶到含凉殿,当值的院判和一众太医已跪倒了一片,王皇后和王国舅都在寝宫,痛哭失声。>
第二日,皇后垂帘勤政殿,昭告众臣,元和帝突然崩殂,太医院亲力抢救也无力回天。三日后,十岁的太子登基,年号淳和。王皇后封为太后,因太子年幼,太后垂帘听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