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还在争辩时,朱标始终阴沉着个脸。两只眼睛,不停的扫视眼前的两个人。
尤其是在看到钱兆名时,朱标心里充满了厌恶。
“说完了吗。”朱标突然发出声音。
钱兆名正在喷着口水,突然的被朱标这么一问,反而不敢再说话了。
和别的文官不同,钱兆名丝毫不头铁。在很多情况下,他都是站在朱标这一边的。因此,他才能做上这个礼部尚书的位置。
“臣……臣,说完了。”钱兆名咽了咽唾沫,心里生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朱标皱眉,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既然说完了,那就闭嘴!”再深吸一口气,看向陈则武,“陈则武,你说,旁人都不准说话。谁冒出一个字来,宫杖三十。”
周围再次安静下来,陈则武心里,也是略微的放松,“臣谢皇上。”
“皇上,前几日,臣和太子殿下批阅折子时。太子殿下说了,民以食为天。民不安,则天下乱。”
“漕盐,乃朝廷根本。臣以为,不仅仅是京畿百姓,更得是全国百姓,都要能吃得上官盐。让百姓吃饱了肚子,他们才能安分守己。”
历朝历代,对盐的管控极其严格。
尤其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将盐牢牢的把控在朝廷的手里。这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统治,但同样的,一旦出了问题,那就会是立刻土崩瓦解。
最近的例子就是元。
短短九十八年的国祚,其中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盐的问题上,朝令而夕改。
“前元怎么亡的,也才过了不到二十年,诸位大人,就已经忘记了吗。”陈则武语气愈加严厉起来。
说了问题,接下来就该是解决方案。
陈则武清了清嗓子,继续说着,“臣以为,将盐收归国有,这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该是统筹全国的盐。南盐北运,怎么运,就用运河运。”
“运河已日渐完备,如今不仅贯通南北,还连接河南。南方盐多,就用运河把南方的盐运往北方。”
“降下盐的价格,以收过河运费为主。让利于民,加税于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朱标一直在陷入思考之中,商人始终都是特殊的一个群体。
社会地位低下,却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财富。即便当年的苏州府,加税多至六成,却也未能动及其筋骨。
“户部,你说说。”朱标仍然在思考。
加税,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已。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将是整个大明朝。
杨士奇仔细听完,当然赞同,士农工商。
商本就是最低等的一级,让他们多多的交税,完全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臣以为可。”杨士奇直接表态。
紧接着,就是屋内一众文武们的齐声,“臣等附议。”
陈则武冷笑一声,他清楚的很,这些人尤其是文官们,和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加收商人的税,而不是打压商人。
现在的税收制度就是,几乎所有的税收都压在农民身上。
虽然,已经有一半的地方,开始实行了摊丁入亩。但是,沉重的税,仍然压的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就需要官绅一体纳粮,以及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平摊税务。
盐,就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降低盐的价格,把这一部分,压到商人的身上。从商税、运费等各个方面,却并不是不给商人活路。
“既然都觉得可,那就这样吧。户部别管了,由漕运总督府来接管漕盐。陈则武为主,李景隆以副。不但要把盐的事情,给解决好。还要彻底的,让大明百姓都吃上大明自己的盐。”
“泱泱大国,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