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外。
寅时初。
咚~
“入朝!”
一声钟响,伴随着太监的喊声,从太和殿内的老太监开口,五步一岗,十步一哨,自太和殿内,延绵向外一条长龙,数以百计的太监,站在雪地中,高声呐喊着。
话音还在空中回荡,负责把守太和门的武将,挥了挥手道:“开宫门!”
嘎吱,嘎吱~
那两丈余高的红漆木门,一扇门足足有千斤之重,需要十名将士合力,才能推得动。
中间的御道大门缓缓推开,站在太和门外御道上的,只有一人,朱标头戴冠翼,一身赤红色的蟒袍,手中抱着一块玉圭,这不是他第一天上朝了。
十几年来,具是如此。
在朱标监国之前,这太和门的御道大门,是不开的,因为没人从这里过。
而随着两旁小门被推开,朱标双手举着玉圭,缓缓向内,他走在中间,走在前方,左侧是五部尚书,左右侍郎,右侧是在京勋贵,高品级武将。
无论左右,同朱标行进的速度,保持一致,双方隔着一定的界限,却是无一人敢逾越雷池。
直到朱标领着众官员走到太和门广场的阶梯时,止住了脚步,身后的群臣也跟着站住。
“圣驾至,拜!”
那太和殿内的老太监高喊一声,外边的小太监也跟着齐声呐喊,只是片刻间,如洪钟般的声响,在整个太和门广场震颤。
朱标居中,双手举着玉圭,缓缓躬身,九十度鞠躬,而身后的文臣武将们,则是悉数朝着阶梯上的太和殿跪拜,山呼万岁!
“归!”
那老太监又喊了一声,只见这时,朱标手持玉圭,迈步向着上方走去,步履矫健,这几个月的时间,他只感觉自己的身体前所未有的舒适。
那些往日折磨他的病症,消失的干干净净。
虽然还要早早起床,来主持着三日一次的朝会,但毕竟其他时间,有功夫偷闲睡觉,恢复还是可以看见的。
面色红润的朱标向前走着,各部尚书也纷纷向上一步,三段高的阶梯上,朱标的位置在太和殿门外,那个最高的阶梯,他站在太和殿外,背对着龙椅,面朝百官。
而各部尚书则是在第二个平台上,以及如今在京的为数不多的勋贵们,可以站在第二个阶梯上。
第三个阶梯平台,就是阶梯的最下方,广场!
朱标朝着太和殿内端坐的朱元璋躬了躬身,只见朱元璋微微点头,他们父子二人,又不知道在心里盘算着什么大戏。
而这一次的,丑角是谁?主角又是谁?
转过身,朱标将手中的玉圭向上拱了拱,面朝百官的方向,开口道:“西北战事不断,朝廷山高水远,肃州至嘉峪关防线,五镇之地,兵甲不过四万余人。”
“粮草不过百日之用,察哈台汗国,不遵王命,不听教化,圣喻,朕虽迟暮之年,亦有当年之勇。”
“察哈台虽距京师,千里之遥,固有其土,其民,不知理国,挑起战火,朕思量日久。”
“决意尽起京营之兵,携万民之勇,守祖宗之地,驱敌于关墙之外。”
“接着,户部尚书杨靖,户部左侍郎,赵勉,兵部尚书,沈溍,兵部右侍郎茹瑺,留五军都督府武定侯郭英,守备皇城内外,留曹国公李景隆,守备金陵形胜。”
“为表朕与敌寇,誓死破敌,尽起各营兵马,一十七万,号五十万大军,驰援西北。”
“暂令,东宫,提兵三万,于洪武二十三年,二月十五为先锋军于西安驻扎。”
“待朕统军所过,再行进军。户部当紧密筹措,行军所耗,兵部当严格检验出征将士!”
“旨意所到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