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里的东西,简直浩瀚如海。
力挽狂澜。
这种情况,竟然可以力挽狂澜。
唐继尧都快要疯了,豁然站起来:“叶城,你继续说下去!”
……
整个宴会厅里的人,都要疯了。
人们越听越惊,越听越入迷。
直到半夜。
叶城一看这情况,嘱咐众人早点回去休息。
第二日。
继续。
只是这一次,就不是在宴会大厅了,而是兴建的一个大会堂,大会堂里虽然座椅众多,但是来的人更多,没座位的只能站着,但是好几千人却落针可闻。
这一天的内容。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
其实叶城也是趁着这次机会,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
其一,是对热河行省的规划信心。
其二,是大燕目前,或者说即将面临的问题。
他相信以大燕人的智慧,因为就目前姑苏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滋生了。只要大燕所有的豪族,精英们不要墨守成规,死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资本主义发展,是迟早的事情。
而纵观前世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分工,最终导致了产业不同国家的集聚,从而产生了我们通常意义上宏观经济结构问题。但对结构的关注,并未因结构问题的出现而兴起。
早期的经济理论很少注意到结构问题。在亚当·斯密时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流理念,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相继迭起的远洋航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发展煤、羊毛织品,都与当地的地理资源分不开。加之,当时资本主义市场正在形成中,生产表现为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赚钱,结构当然也不会受到关注。与这种形势相适应,新技术备受瞩目,发明家成为社会"贵族",是生产的决定力量。谁拥有了新技术,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谁就拥有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话语权。工业革命后,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电气革命后,美国的后来居上,无不都是技术精神的反映。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结构的漠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阶段,工业经济主要依靠泰勒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的流水线技术推动,由此决定,生产向最大的可能性边界一步步靠近。当时即使是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在全球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改变了。最早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感觉自己的市场逐渐被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吞噬,尔后,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也感觉市场正在缩小。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发现了这样一条事实:即有些工业品好卖赚钱,而另一些工业品不好卖并且不赚钱。这就是结构问题。倭国是最先认识到结构问题的国家,虽然在产业结构是战后倭国经济振兴的原因还是结果上说法不一,但优良经济结构无疑是倭国前进的主要因素。
当倭国与美国、欧洲形成世界经济战略大三角时,国家对结构的关注事实上超过了对技术的关注。
由此,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也就是,叶城为什么要建设科研室。
也是为什么,叶城想要提前做好经济结构的规划。
因为。
一旦规划好这个,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大燕绝对是走在这个世界最前沿的。
强大。
只有先进,才能强大。
只有做到提前量,才能先进。
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理论,经济结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