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的那么轻描淡写。真如上述所言,曹操还有必要心急火燎地从汉中赶回吗?
为了让读者明白这次政变的前因后果,特将《三辅决录注》的记载照录于此:"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耽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译成白话文:"金祎的祖上就是金日磾,他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宠臣,也是匈奴的休屠王太子。另外还有吉本的两个儿子吉邈和吉穆也曾参与其间。吉邈字文然,吉穆字思然。正是他们说服金祎参与了这场叛乱。"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叛军烧毁王必的军营以后,王必中箭只身逃亡。王必与金祎平时关系甚好,就想去金家躲避,当他敲门时,却听金祎在门里问:"王长史已死乎?"王必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夺路而逃,躲过了一劫。第二天,叛军知道王必没死,军心涣散,很快就被王必和中郎将严匡一方剿灭。不过十天之后,王必因箭伤不治毙命。
已从汉中到达邺城的曹操,听闻政变已平息,就召许都的行政官员都到邺城,然后对他们说:"叛军放火时去救火的官员站左侧,没去救火的官员站右侧"。多数官员认为救火是好事,就站左边,只有少数官员站右边。结果曹操说"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于是站在左侧的官员尽皆被杀。
这场叛乱,也导致了曹植和杨修的命运骤变。曹操当时将曹植放在后方,是想历练他的治政能力,欲立其为世子。却没想到曹植浑然不察政变征兆,且政变发生时,曹植与杨修等文人竟在纵酒取乐,政变平定后,又无措施补救。这让曹操很是失望。曹操复返汉中时带上杨修,不久以擅解"鸡肋"口令的借口,斩了杨修。
曹操为何如此恼火?盖因这场政变,篡改了他想通过汉中这块跳板,进击益州的计划。
人算,敌不过天算!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