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比贾琏大,所以在元春的记忆里,相形于宝玉天生来的“聪俊灵秀”,贾琏从小就是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出息,不爱读书,就知道耍点子小聪明的平庸之徒。>
宝玉虽有些不切实际,整日里只爱胡思乱想,可总还比贾琏那等一天到晚只知道庸俗享乐、眼界狭隘得让人鄙视的琐碎俗人不知道强了多少。>
可听贾琏方才的那几句回答,哪里还俗滥?哪里还琐碎?>
之前,元春在后宫听说了贾琏当街用荣国公的“忠勇剑”劈了不合规制的棺材,心中就不甚相信。>
后来又接连听说他升官、被皇帝召见,元春也仍旧并不认为是贾琏本身如何出色。>
直到此时。>
元春当即更和缓了语气,向贾琏道:>
“你既很懂得,想必也会做应制诗。>
你做哥哥的,来替宝玉作这第四首诗,也很说得过。”>
.>
“臣遵谕。”>
这事儿难不倒贾琏,他立刻便行礼应下来,转身回到桌边,将手中黛玉写的纸条仍递还给黛玉。>
黛玉忧心贾琏,不由低声问了句:>
“你可能写?”>
贾琏见黛玉眼中颇有忧色,便也低声问了句:>
“方才你替宝玉写的诗,给我如何?”>
黛玉心想:方才我扔过去的纸团,立刻就被贾琏掉了包,想来那纸团还在他身上。>
便小声说了句:>
“千万小心点抄。”>
却不想,坐在上头的元春竟然缓缓踱了下来,就在大桌旁坐下,向贾琏道:>
“写吧,我瞧瞧你有没有进益。”>
黛玉一见,不由大惊。>
贾妃就在身边,这可让贾琏怎么悄悄拿出纸条来抄?>
贾琏也不言语,取过黛玉方才用过的笔墨,在纸上一挥而就:>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
黛玉大惊:>
我方才将这诗在纸条上写得极快,贾琏又没在我旁边,如何看得见?就算是一瞥之间瞧见了,他就能过目不忘?这人……>
元春也是一惊。>
这是一首极为典型的文人颂圣诗,看似描写的是一派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生活,实则歌颂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赞扬皇帝的圣明功德,文治武功。>
妙在文辞水平极高不露痕迹,又显示出了身在朝堂、心年渔樵耕读的风雅,以及诗礼簪缨之族该有的气度和格局,更重要的,则是表忠心、唱赞歌、感恩戴德一样没少,对皇帝夸人都夸在点子上,瘙痒瘙到了最瘙处。>
有了这首诗,元春回宫都有了面子。>
试想,哪个上位者不喜欢这种清新脱俗的吹捧?>
元春此时也聪明起来,赶紧命探春另以彩笺誊录出这些诗,令太监拿到外头去给贾政等人传看。>
不多时,贾政又进《归省颂》,元春也命人收好,一并带回宫中。>
.>
其后自然就到了看戏的阶段,自有太监飞跑去找贾蔷:>
“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
贾蔷赶忙将写着戏单子的锦册呈上,并十二个小戏子的花名单子。>
老生文官、小生宝官、正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