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爻变,这样就成为《比》卦,辛廖说:“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屯固比入”——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屯》《比》两卦卦义的解释。”(周易概论 刘大钧著 齐鲁书社 1988年笫2版 116至117页)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代陈有国乎……陈衰,此其昌乎。\"
陈厉公生敬仲时,厉公让周史以《周易》占筮一下。所得本卦为《观》卦,因其六四爻变而成为《否》卦,《观》卦六四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臣子朝见国王,做王的宾客。这当然是吉爻。故周史先引本卦变爻之辞,说明厉公生的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大有作为……。
在这一卦中,周史既引本卦《观》卦的变爻之辞,又分析本卦和变卦卦象,对事物进行推断,但其中以分析变卦卦象为主。”(周易概论 刘大钧著 齐鲁书社 1988年笫2版 118至120页)
刘大钧不但把《左传》里的筮例说成是“变卦”筮法,而且还说成“变爻之辞”,这是以他所见的六·九为爻题的今本《周易》去说《左传》里的记载以《周易》的筮例,而不知那是以《周易》里名称排序每“卦”里的繇题的春秋《周易》文本。
因《左传》里筮例所记的如“遇《观》之《否》曰”或“遇《屯》之《比》”的这种说法,是由春秋《周易》文本格式所决定。特别是《左传》里记载的引用《周易》里的某些篇章的句子直接用于说理时也是这种形式。如:
《左传·宣公六年》记“六年春,晋,卫侵陈,陈即楚故也......伯谬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左传·宣公十二年》:“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是直接引用,而不是算卦,同样是“某之某曰”的称法。把这种因《周易》文本格式产生的称法,按“变卦”说,能解释通吗?
《周易》原创结构内容形式,是画符号加文章内容(名称则是后出的),正是由模仿原创格式《周易》而产生的《连山》《归藏》反推出的证据。而春秋史巫把《周易》改造成繇式书,把《周易》一书里的画符号及名称,改为卦画符号与卦名称,又把《周易》每篇的内容,分割改变成卦辞与繇辞形式结构。更主要的是把“六十四画符号”附上了“八卦”取象的内容,把《周易》改变成为“八卦”筮术里的附属为繇辞内容。
从先秦的“八卦”筮术发展过程来看,《左传》一书反映的筮例,是史巫把《周易》改造成“八卦”筮书的最早卦学结构形式。到战国未期又出现了以“六·九”记每卦的爻辞内容的结构形式。这是发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