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算卦的符号名称工具,一样用“大衍之数”起卦法起出某一个卦符号,自然就得出六十四卦里某一卦名和内容来。但用春秋《周易》文本算卦,又用“大衍之数”起卦,在起卦看卦老阴老阳数变“繇题”时(那时还没有爻题)只能有一种“变”数,才能起出春秋《周易》文本里所谓某一卦和某一繇辞,若有二个变数及以上,需变二画时,就变成六十四卦所谓本卦的另一卦了,这就出现所谓的本卦与变卦来,也就超出了春秋《周易》文本的范围。虽超出,但可以规定出起筮方法,也就能解决这春秋《周易》文本局限性。故后来又进一步把春秋《周易》文本改造成今本《周易》就不受此局限性,就能适应由“本卦”到“变卦”的筮法方法了。
若以春秋《周易》文本用“大衍之数”起筮,若有“变数”只能变出每篇里的六个“六联体”符号里的某个符号,这就出现的筮例如\"《观》之《否》曰\"的说法。《否》本是《周易》里的一篇名称,又是《观》篇里一个“繇题”题目名称。不过用春秋《周易》文本卜筮,在起筮时出现“变数”也只能在每篇里的六个“繇题”符号看变化,这样就很受限制,若是起卦时有一个变数,则不出春秋《周易》文本里每卦的范围,若变出二画以上的符号就无法适应,故在《左传》的筮列中出现只有两种用《周易》里文辞当占辞使用,一是用“题目辞”(后改成“卦辞”)来批断人事吉凶,另一是“繇辞\"(后改称为\"爻辞\")。因为\"春秋《周易》文本这种结构还不适应所谓的“变卦”算法。故到帝制时期把春秋《周易》文本,又篡改“六爻”式文本,为的是好起卦,算卦时不但看“主卦”或要看“变卦”,两卦结合来附会,联想人事上的吉凶。
用四十九根蓍草推演出一卦,通过推演出的四组数字,又规定出一个筮术上的原则,叫“老变,少不变”。这就涉及到占筮中的“变卦”说。但《左传》里的第一筮例,史巫把原创《周易》改造成“六繇”形式,而当成筮书使用时,同样可通过揲蓍而起筮(后称“卦”)。《左传》里记载的是"《观》之《否》"卦。周太史筮出的《观》(卦)是通过十八变推衍出来的。而《否》却不是通过所谓的“变卦”得来的。而后人从卦学上说这一筮例里出现的《否》是六十四卦里《否》卦,这一筮例的"《观》之《否》",也就被说成是两卦。即说成《观》是主卦,《否》是变卦,《否》是通过主卦《观》的爻变产生出的一个“变卦”的说法(这是以今本《周易》去说《左传》里记的《周易》,无疑是错误的)。这就涉及到“老变,少不变”的算卦方法。为何老变少不变呢?而在生活里不是少变老不变吗?古人认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一定端位,就要变化。后来称的老阴、老阳,是通过自然界里的现象抽象化了的认识。古人看到月亮的圆缺,四季的变化,通过直觉的,感性的认识,得出的理论,就是阴极转阳,阳极转阴的循环认识论。把看到的天地自然变化类比到社会人事上。但《左传》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不是后人认为的变卦筮例,如这第一筮例里的"《观》之《否》",不是“变卦”,而是“变繇”筮例。即"《观》之《否》"只是筮出的《观》一卦,而《否》只是所筮出《观》里的一个“繇题”的名称而已。
把《左传》里的第一筮例,说成是“变卦”,是不知《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是已把原创《周易》文本篡改成“六繇式”结构形式的卜筮筮例。把《左传》里的筮例说成是“变卦”筮法,是以今本《周易》(即“六爻式”《周易》)说之的结果。而这种说法又是汉至今的传统说法,导致这传统的说法上的错误,是只知今本《周易》,而不知有“繇式”《周易》。如\"《观》之《否》\",并不是个\"变卦\"筮法,而是由\"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决定了那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